權衡比較

素食與素心孰重?

先度死人還是活人?

要不要在同一天慶祝佛誕?

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西方與天堂相同嗎?

信什麼教都一樣嗎?

無緣大慈與墨子的兼愛相同嗎?

如何辨別假佛經?

結婚請葷菜還是素菜好?

肉身菩薩是不是木乃伊?

寄託與安頓身心有何不同?

教育文化慈善孰重?

誰需要學佛?

如何認識真正的佛寺?

方便與隨便有何差別?

什麼現代人不易證果?

佛教與儒家思想相通嗎?

一貫道和佛教有何不同?

佛與菩薩有何不同?

先自利還是利他?

那一部佛經最偉大?

那一尊佛最偉大?

信仰宗教有何好處?

惠能與神秀那一個高?

誰是當代高僧?

佛是平凡的人嗎?

請僧侶還是道士超度好?

自己的師父真的不如人?

何處的觀世音比較靈?

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

淨土宗和真宗有何不同?

淨土宗和真宗那個好?

佛法僧三者孰重?

大小乘有何不同?

慈悲與愛有何不同?

人與狗平等嗎?

信佛的國家比較衰弱嗎﹖

修學何種法門好?

青年需要宗教信仰嗎?

如何選擇好宗教?

 

 

 

素食與素心孰重?

  1. 所謂「素食」就是「吃素」、「茹素」的意思;而「素心」就是說:心地好—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我同意這種看法,人確實是:「心地善良最重要」。
  2. 有人說:「素食的人,並不一定心地就善良;所以『素心』的人,比素食的人更具有慈悲心。」
      這樣的推論,可能就會似是而非。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不吃素的人—啃雞腿、吃牛肝,為了滿足一時的口腹,無視於動物被宰殺時的悲鳴哀號。這種人的「好心腸」在那裡?一肚子的血腥,又怎能稱作「素心」呢?(見:《學佛百問》第80頁〈為什麼吃素?〉第6、7項)
  3. 一個立志學佛的人,當然必須具備「素心」;但是檢驗這顆素心的真假,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只要捫心自問:「我既然標榜素心,為什麼不素食?是因為豬雞牛羊生來太賤,該被我吃?還是自己的肉食習慣一時改不了?」只要本著良心說話,就會承認這件事:素心和素食一樣重要。
      至於如何才能做到「素心和素食兼顧?」這也不難:只要素心者努力配合素食,做到內外如一—真正的慈悲和善良;而素食者盡量淨化心靈,也做到表裡相符—真正的清淨無染,不就行了?
      記住啊!真誠的素食者,他的心必定是「素」的;而純正的素心者,他也會自然而然地茹素了。
      所以,素食與素心何來輕重之分?

回標題

 

 

先度死人還是活人?

  1. 佛法流傳世間,一向標榜「存亡兩利」—不但要讓活著的人們幸福快樂;而且希望死去的眾生也能獲得祝福與庇祐。
      這種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原本無可厚非;問題是物有本末,事有緩急,如果本末倒置,緩其所急,急其所緩,那就會弊端百出,使整個佛教蒙受無比的損害。
  2. 死人與活人,到底那一類眾生應該優先被拯救呢?回答這個問題,最好靜下心來探討幾個小問題:
      (甲)佛教是釋迦尼佛在人間創設的;不是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也不是地藏王菩薩在地獄中建立的。因此佛教所服務的眾生,毫無疑問的,當然以地球上的「人類」為主。至於「上天入地」(天堂與地獄)的眾生,佛教並不是不關懷他們,而是力有未逮(遠在天邊、地下,鞭長莫及);因此只能留待來日因緣成熟(自己悟道,有了智慧與能力)之後,才能提供實質、有效的服務。
      (乙)活著的眾生,他們的苦難我們看得到;他們的哀號我們聽得見。因此真有慈悲心腸的佛教徒,應該效法當年的佛陀—夙夜匪懈地為活著的現世眾生奔走,及時地伸出援手,使他們能早日脫離無盡的苦海。至於死去的眾生,只好先立下「遠大」的志願—發誓在以後無窮的世代裡,永遠不捨離他們。
      (丙)佛教講「緣」,有緣的眾生才能得度。不信的話,想一想,連佛都有「無緣不可度」的感嘆呢。誰跟我們最為有緣呢?是死去的人嗎?不是的,我想死去的人—不論他投胎轉世,變成鬼神或畜生,都已跟我們拉長了距離,沖淡了緣分,屬於不同的生存空間(法界)了。
      千萬別忘了:佛教徒所誓願度的眾生中,永遠是以最有緣的列為優先。而我們目前生活在人間,當然最關心的是人,因為這些人跟我們最為息息相關。
  3. 目前的佛教過於偏重「度死人」,已經招來社會嚴厲的批評。為什麼大家要一窩蜂去度死人呢?因為「死人」好度—他們不會說話,不會表示異議,也不會提出傷腦筋的問題來請教。除外,可能還有一個大好處—死人的錢也比較好賺些。
      其實賺死人的錢,也沒什麼罪過,問題是真正慈悲的師父,應該把度死人當做「方便」—作為接引死人的親友信佛的一座橋梁,並不是單純為了牟利;否則跟佛教的創教宗旨,又有什麼相關呢?
  4. 當佛教徒先跑去度死人的時候,這時的佛教叫做:「死人的佛教」,死人的佛教演變到最後,佛教也會「死」。反之,大家先救活人的時候,這時就是「活人的佛教」,活人的佛教發展到最後,佛教當然也會「活」。
  5. 可別誤會:佛教徒只該「救活人,不度死人」。事實上,我們是這麼主張的:「先救活人」,行有餘力再去救死人。
  6. 十方世界,到處都有諸佛、菩薩在那兒說法、度眾生。也就是說:鬼神世界有專門度鬼神的佛、菩薩,也有專門說給鬼神聽的佛法。我們做「人」的,自身難保不說,又不懂鬼神世界的語言、習性,更不通鬼神眾生的根機,如何超度他們?幫助他們?所以人要專心弘揚「人」的佛法,認真去度同樣是「人」的眾生,就算盡責盡分了。至於人以外的鬼神,除非你真有把握—自己有能力救他們;否則白費力氣不說,稍有不慎也可能招致鬼神之禍,那才划不來呢。
  7. 站在「慎終追遠」的立場,為人子女的,替死去的父母唸經、拔薦,希望他們能早日脫離苦海,也是人情之常;又站在民胞物與的立場,佛教徒為一切有情眾生作法會,希望迴向功德給一切亡魂,這也是慈悲心的流露,沒有人會反對的。
      我們只是這樣主張:不必天天替死人超度,應該多為活人著想。一年當中,遇到父母的忌日、佛歡喜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以虔誠、恭敬之心,偶一為之也就夠了。

回標題

 

 

要不要在同一天慶祝佛誕?

  1. 每年的十二月,陣陣的冬雨剛剛帶來寒意,寧靜沈寂的寶島,大街小巷的文具店、百貨公司與教堂,就不約而同地刮起「耶誕風」:到處都可以看到有關耶誕的卡片、玩具…;到處都可以聽到美妙悅耳的耶誕歌曲。這些除了告訴人們:耶誕節快到了之外,也順勢把暖洋洋地祝福,帶進每一個信教與不信教的家庭。
      可是,每年的四月,社會上幾乎嗅不出有佛誕節的氣味,更談不到有絲毫溫馨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原因簡單:全省各地寺院慶祝佛誕節,日期並未統一,各做各的,力量分散了,信徒也分散了,當然氣氛也沖淡了。
  2. 有人說:佛誕節不統一,誰說沒有好處?好處才多呢:
      (甲)佛誕節的日期不統一,佛陀就能多過幾次生日,他一定樂透了!再說,時常有人幫釋迦太子「洗澡」,清涼舒暢,必也痛快極了!如此,才能顯示佛陀的「福報」多哩。
      (乙)佛誕節不訂在同一天,才能配合士農工商各階層信徒的時間,滿足他們向佛表示敬意的心願。否則,不是星期天,不就是很多人不克參加嗎?
      (丙)各地的佛寺、佛教會,有的在農曆、有的在國曆舉行浴佛節;有的挪前、有的延後為佛舉行慶生。如此,最少可以讓社會大眾,普遍產生一種「假象」:佛教徒好虔誠、佛教好興盛、佛陀好風光喔!
      (丁)噓!請大家不要聲張—心照不宣就好了:各自慶祝佛誕節,才能確實掌握自己的「信徒」,才能增加佛寺的「收入」,才能為眾生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3. 儘管分散舉行的好處不少,但是「一盤散沙」的缺點,卻也無庸置疑。如果佛教界各團體能開誠布公,拋棄本位主義,共同確定日期—無論是國歷或農曆的四月八日;還是四月的第一或第二個星期天,都無不可。重要的是,一經商定,大家都要共遵共守。
      如果佛誕節真能全國統一,那麼多年來向政府爭取訂為國定假日的願望,才有實現的一天。日子一旦統一,行之日久,人們到了百花盛開的四月,自然就會想起佛誕節。這對佛教的宏揚,當然是有利而無害的。

回標題

 

 

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佛跟其他的宗教有何不同,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不過從底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大概就有八九不離十了:  

  教主—佛教的「佛」不只一個,宇宙間有數不盡的星球世界,所以就有數不盡的佛。而其他宗教的神,卻只有一個—像回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上帝、一貫道的明明上帝(無極老母、老母娘)等等。

  希望—佛教徒有一天會成佛,跟佛完全平等;而其他宗教的教徒, 永遠只有當奴僕或子民的分。舉個例來說:佛教學校的學生(教徒)會有「畢業」的一天,學生終將變成老師(佛);而其他宗教的學校,學生永遠讀不畢業,永遠只有當學生的分。

  得救—不是佛教徒,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謂「人成即佛成」,照樣可以成佛。其他的宗教可就不行了,不信的人,不悔改的人,是永遠被摒棄在天堂門外的。

  天堂—佛教的凈土多數不清,眾生各隨因緣,往生其國(從地球到西方極樂,中間就有佛土十萬億個。彌陀為了建設西方,曾經隨老師「世自在王佛」,參觀過兩百十億個凈土)。而其他宗教的天堂,卻只是有一個,而且是唯一的—不容許別人存在的一個。

  能力—佛教的佛、菩薩只能教導學生慢慢地學習,慢慢地進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自己的煩惱,開創自己美滿的生活。而其他宗教的教主,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眾生只要悔改、信仰牠,甚至一切都能立即擁有—不必有耕耘,就會有收穫。比如說:你想吃蘋果,上帝不必問你,就可以變出一個正如你想吃的蘋果,來滿足你的需求。
  佛可就沒有這樣大的能力,他要先問你:想吃什麼樣的蘋果—紅的還是綠的?酸的還是甜的?你的家住在寒帶還是熱帶?高山還是平地?然後佛才能建議你:採用插枝或壓條;三月或八月下種;用什麼樣的肥料;多久施肥、剪枝一次……而最重要的是,以上這些工作都必須自己動手,然後,在自己努力下,栽出理想的果子。

  持久—佛教的修行證果,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所以修學的得來的「體驗」,永不忘記。像理髮、工藝、駕車等才藝,人們一經學習,則變成自己的技術,別人再也偷不走。而其他宗教的幸福快樂,是他們教主的賞賜,教主能夠給你,他就能隨時把你索回,因為予奪之權,操之教主,而不是在你的本身。

  慈悲—佛教的慈悲,廣大無邊,涵蓋一切生物,當然也包括異教徒。佛教徒發的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而其他宗教所宣稱的博愛,心眼兒太小,因為除了自己的信徒(悔改者)之外,一律撒手不管。(詳見:本書第25頁—「慈悲與愛有何不同」)

  角色—世間的紛擾不休與人類的痛苦不堪,不是佛帶來的,因為他不是造物主;但是佛在自己解脫、覺悟之後,卻主動地、熱心地提供自己寶貴的經驗,參與普度眾生的工作,其奉獻、服務的精神是可感的。反觀其他的宗教,教主們口口聲聲宣稱自己是造物主,是一切眾生的爹、一切眾生的娘,沒想到卻狠下心來說: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只有萬劫沈淪了。

  結局—佛教所努力的目標是「人人成佛」,也就是宇宙眾生的「大團圓」,是一幕樂享天倫的大喜劇;而其他宗教所設計的人類前途,則是天堂與地獄的永遠相隔,也就是骨肉親情被拆散的人倫大悲劇。

回標題

 

 

西方與天堂相同嗎?

  1. 西方世界是「師範大學」,學生將來要分發到各個星球,去度化(教育)不同的眾生(學生),然後才能領到畢業書(成佛)。
      基督教、回教、一貫道教與道教的天堂,是人類最終的「享樂地」。在那兒,大家可以「樂不思蜀」、「高枕無憂」,不必再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
  2. 天堂是神或老母娘一人的傑作;而西方卻是建築師阿彌陀佛設計的藍圖,經由無數的眾生同心協力,一磚一瓦,加以建造、修飾而成的。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可以使西方世界更加莊嚴與美好。
  3. 天堂一定要透過人類的懺悔、哭訴、哀求與自悲卑才能進得去;單憑人類 的覺醒與努力是到不了的。(基督教認為:人要對自己絕望,對人類失望,對上帝仰望,才能上天堂。)而西方卻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實踐與自尊、自重才能到達。
  4. 回教、一貫道、基督教的天堂只有一處:而宇宙間卻到處都有佛教的「西方世界」(就像美國各州,到處都有大學)。
  5. 佛教中,也有許多的「天堂」(六道中,天人所居住的世界),不過是佛教徒並不嚮往,因為在那兒還是有生死、有煩惱,也有輪迴,並不能一勞永逸作為安身立命之處。根據外道的經典與修持方法,就算真能「升天」、「歸天」,頂多也是在佛教所說的三界二十八層天中打轉而矣已。(見:佛光「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400~402頁—「此方世界與他方世界」)
  6. 求生天堂只是為了一己的享樂,是消極的小乘行者,屬於自利的「獨善其身」;求生西方卻是為了充實自己,以便弘法利生,是積極的大乘菩薩行徑,屬於利他的「兼善天下」。
  7. 天堂仍然有階級的對立,人永遠成不了上帝、老母;而西方極樂則是人人平等,眾生與諸佛菩薩平等—都可以成佛。
  8. 「天堂」在佛教看來,只是痛苦少一些,壽命多一截罷了;不像西方世界的壽命無限,而且「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道道地地的「極樂國土」。(見:「妙雲集」—淨土與禪」第127~129頁;「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400~404頁)

回標題

 

 

信什麼教都一樣嗎?

  1. 有人說:凡「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所以信什麼教都一樣。」真的如此嗎?他對宗教到底了解多少嘛?否則怎敢亂下這種似是而非的「結論」?
      如果有人說:「所有的學校都是求知的地方,所以上那所學校都是一樣!」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說法呢?我是不會同意的,因為上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和大學,所獲得的知識學問,怎會相同呢?
      為什麼不同?因為各級的學校教材—經典不同;學生—信徒不同;校長—教主不同……有這麼多個不同,怎麼能說信什麼都一樣呢?
  2. 合法的宗教是勸人為善」的,因此很少有「好與坏」的差別,但是彼此有「境界」的高低。所以信仰宗教還是需要一番慎思、明辨來選擇的。(見:慧炬﹒張澄基—「什麼是佛法」)
  3. 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筆墨,就寫不出好書法;而信仰宗教,是一個人用來修心養性,提高人格與智慧的方法,如果沒有選擇好宗教,怎能事半功倍呢?

回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