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與儒家學說,絕對可以相輔相成。孔子所主張的倫理道德,佛教一體全包,半點不缺。而一千多年前,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就是播種在儒家所提供的沃土上,才能夠迅速地萌芽與茁壯。
以下就是佛儒在思想上,可以互通聲氣的地方:
佛教以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作為做人的基本修養。這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相同。
佛教把個人貫徹菩薩道的層次,定為:從自利到利他,由自度到度他;也就是從守五戒出發,再奉行十善,再親證四諦、十二因緣,而貫徹六度萬行。
儒家則以《大學》的三綱八目,作為實踐之道─從自覺、覺他到覺行圓滿的「止於至善」;由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再由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
佛教提出「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瞋、癡」三毒─這是凡夫煩惱的症結所在。
儒家則提出《大學》的「定、靜、安、慮、得」來修心養性。
佛教育眾生的方法,是隨緣說法和應機設教,終而達到三根普被。
儒家則重視有教無類,不論賢、愚、貴、賤,一律給予平等的教育機會。
佛教以「世世常行菩薩道」,來自我充實,鞭策自己精進不懈。
儒家則抱著「學不厭、教不倦」的信念,使自己日新又新,不致因循苟且。
佛教教化眾生,以「正信、智信、理信」為主,駮斥一切迷信。
儒家則主張「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反對盲目的崇拜偶像,追求不可知的幸福。
佛教認為真理才是老師,堅持「依法不依人」,反對個人的崇拜。
儒家則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看法,把老師定位在: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佛教肯定人類自我努力的價值,主張人人皆具有成佛本性,勤修可以成佛。
儒家則提出「人性本善」,承認人人可以成聖成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佛教為了救濟眾生,不惜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認為宇宙間每一尊佛的說法,都是為了「一大因緣而出現於世」的─為解救眾生的痛苦而降生人間。
儒家也是積極入世的救世主義者,勉勵讀書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
佛教嚮往淨土的實現,指導學佛之人要「自淨其意」─心淨則國土淨。
儒家也描繪出大同世界的藍圖,希望儒者透過「格致誠正」來「修齊治平」。(以上各點詳細內容,參見:慈恩•林世敏─《孔子學說與佛教思想》)
佛教講因果,聽說一貫道也講「因果」,不過一貫道講的是這種因果:主張天地萬物都是老母所創。至於老母從何而有,則說:「先天地而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如此,則犯上了因果的矛盾:既然老母是自己存在、不需要被創造,那麼老母就是「無因之果」、是「無中生有」的東西,還有什麼因果法則可言?
想想看:沒有「老祖娘」(曾祖母)、「老媽娘」(祖母),請問「老母娘」從何而來?
佛教講佛法(那是佛發現的),一貫道也大談特談佛法,不過自己卻拿不出一套自己的東西(沒有自己的經典);而最不可原諒的,則是:講別人的經典,卻不肯照著人家的真正意思講,故意扭曲或纂改佛教的原意,實在荒謬。想想看:今日著作權法,已經公布多年,一貫道亂「抄」、亂「改」佛典,不是侵犯了著作權了嗎?
佛教有自己的宗派傳承和諸佛降生人間的順序,一貫道雖有所謂的「道統」,但卻是胡亂拼湊而成的:認為大道由伏羲皇帝開始,經過十八代傳到孟子,然後由釋迦接掌(事實上,孟子比釋迦晚五百年),到二十八代時,由達摩把道傳回中國。到了六祖惠能之後,竟然企圖移花接木,說什麼「道傳火宅」(由俗家人繼承,把出家人踢開),牽強附會地傳到劉清虛身上。以後又傳給路中一、張天然等人。這種亂改佛教的傳承,實在叫人無法忍受,就好像一個人的族譜,原本好端端、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卻在中途被人惡作劇─將一堆莫名其妙的人引進來,然後對他宣布說:「這些人都是你的祖先。」
一貫道大談:「三曹普度」、「三期末劫」,其實就是基督教、回教的「最後審判」─信我則生,不信則亡。這還有什麼慈悲心可說呢?在佛教說來,眾生只要「放下屠刀」,隨時可以「立地成佛」,永遠都不會嫌太晚。
佛家強調智慧,可是信仰一貫道者似乎是「較沒有智慧」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一貫道最常引用、最為欣賞的經典,不外是「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等。而這些經典是佛教的,請問聰明的人,能不據此窮本溯源,回歸佛法的大海嗎?所以我才說一貫道徒比較沒有智慧。
一貫道以威脅利誘為手段─像:玄關一點地獄除名、先得而後修;又說現在是白陽期─人類的末劫,如果不悔改,就會萬劫沈淪,永無超生的機會。佛教從來不用這種方式,強調的是眾生的自發自悟,讓眾生心悅誠服地接受。
一貫道認為天下眾生都是老母生的,生了孩子不好好「教養」,任憑他們生滅,最後還要處罰他們、捨棄他們,這算什麼慈母嘛!而佛家不但不主張眾生是佛創造的,卻主動而積極地拯救他們,這才是慈悲呀!
再說為什麼人類的不肖,老母要負責呢?因為人類是老母創造的,人的聰明、智慧以及對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都是老母娘給的。人不肯或不願改過,那是因為來自老母的「能源」不夠或不純所致,是老母自己要負責,而不是人類本身。
試舉一例來說明:
某電腦工程師,創造了機器人,並輸入了程式,希望它替主人服務。可是工程師下達的命令是:打開冰箱,拿一罐汽水;機器人卻不聽話,它跑到廚房舀了一碗餿水來。
請問:這是工程師的錯?還是機器人的錯?答案很簡單:「這是工程師的錯,因為機器人的功能是工程師設計的,沒有工程師,機器人只是一堆廢鐵。」(註:此例可通用於對神教造物主的批判。)
一貫道把「劫」解釋做:劫數、災難,以為是不祥的「字眼」,故意拿來嚇唬人;佛家講劫,只是指「時間的長短」而已。像「百千萬劫難遭遇」、「大劫」、「中劫」、「小劫」等等。
一貫道堅持「天機不可泄漏」,主張「道」不能亂傳。說穿了只是故作神祕罷了(仔細端詳一番,就可發現這些所謂的「道」,其實是抄自各種宗教或學說思想的「大拼盤」);佛家則認為真理屬於全人類所有,唯恐真理不能大行於天下,豈敢敝帚自珍?
根據前題淨土宗和真宗的比較,如果只從表面上去判斷那種宗派好,那是十分危險的;唯有平心靜氣地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真宗是日本人創設的,拋棄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不談,真宗只強調「信心」,而不重視(或完全捨棄)「願、行」,自信能往生西方,根本就是違背了因果法則。就像:相信有臺北這個地方,可是你卻不想(願)去,也從來不真正邁開腳步動身前去,到得了臺北嗎?
真宗為了從淨土宗中自立門戶,不惜標新立異,從佛典中斷章取義,將「信願行」不可分割的三資糧(往生三條件),切開成截然分離的三部分,而且只摘取其中的「信」。以為「信心」可以勝過一切、涵蓋一切,使彌陀變成上帝─具有生殺予奪的專制君王,居心何在?(見:妙雲集.「淨土與禪」第90頁」)
真宗認為淨土宗不可靠,以為淨土宗一定要到臨命終時,自己還知道念佛,才叫「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卻不了解只要平日深信彌陀、願生西方、念佛不斷、廣行六度,即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算臨終時因故未能念佛,也不妨害往生。
舉一例說明:某人平日就立好遺囑,並將遺囑寄存在律師處。等到死後(就算橫死,不能再交代一次),律師自然就會照他的遺囑辦妥,何必掛心?
同理,我們平常憶佛、念佛,早已清楚地在彌陀處寄妥「遺囑」,彌陀自然知導你的願望,還會帶你到地獄去嗎?
前題有關「小貓咪」和「小猴子」的比喻,更是荒謬可笑。彌陀才不會喜歡此類「沒有骨氣的小貓咪」呢。因為佛教把菩薩稱做「大人」,就是要我們立志做個「頂天立地、有大抱負、大勇氣的人」;至於真宗放棄自我的努力(願、行),一切仰仗佛力,彌陀對這些人難免會失望的。
做一個中國人,我們發覺外來的真宗,並沒有超越土生土長的淨土宗;再從整個佛教發展的前途看,淨土宗也比真宗更富有積極入世的色彩(少了願行,就是少了理想與實踐)。
「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稟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白話解釋─見:天崋.「林老師講佛經」第5頁)換句話說:往生西方的眾生,都是到達七地以上(不退轉地)的聖者了。問題是:缺少「願、行」的真宗行者,又是如何能證果的?
如果是為了「方便度生」的理由,真宗在接引眾生人門之後,仍然仍然要依照佛法,如實地告訴他:沒有因就沒有果,所以只有發願、不修行,絕對到不了西方。或許,這樣比較不會誤導眾生。
淨土宗在中國,由於提倡的方法有偏差─通常強調持名念佛,已經給中國佛教帶來隱憂與明顯的負面影響;我們也不希望再引進一個更簡陋的真宗(只發願),使眾生更感困惑而無所適從。
日本的「真宗」(或臺灣的「宏願法門」),都主張只要相信彌陀,不必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印順道師認為這種主張是「莫名其妙」。理由是:
掉在海中,不想別人救他,更不主動伸手拉住別人拋下的救生圈,如何登彼岸?
不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亂?
不念佛,如何與佛願相通?入佛願海?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指示大家:「憶佛、念佛,現前將來必定見佛」。其中並沒有特別或只是強調「信」就能見佛。
又「阿彌陀經」上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仍然強調要「執持名號」,而不是單單依靠「信」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