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澄清

發了願做不到算妄語嗎?

非閉關不可嗎?

出家人吃閒飯不做事嗎?

人為什麼喜歡談神通?

佛教需要點傳師嗎?

釣魚是正當的休閒活動嗎?

佛教該重視性問題嗎?

沒有分別心是白痴嗎

未證說證得了什麼病?

佛教對中國有何貢獻?

佛典之外還有佛法嗎?

可以改造命運嗎?

佛教對殺生的看法如何?

投胎做人好嗎?

為什麼說人身難得?

佛教徒愛財嗎?

離過婚的人可否說法?

吃素有功德嗎?

人人都出家怎辦?

釋迦退位了嗎?

信佛非花錢不可嗎?

佛說法了嗎?

要不要修苦行?

大專佛學社有那些毛病?

如何辦好大專佛學社團?

佛是上帝或老母的兒子嗎?

佛教排斥他教嗎?

可以改變原有的信仰嗎?

修行中呈現異相好嗎?

為什麼依法不依人?

為什麼要吃素?

佛教輕視女人嗎?

大乘非佛說怎辦?

為什麼地獄不空?

為何真理不可說?

為何出家?

出家是不孝嗎?

成佛後如何過日子?

可以勸告出家師父嗎?

生命是一世斷絕的嗎?

你懂禪宗公案嗎?

能先得後修嗎?

一世成佛可能嗎?

居士能接受布施嗎?

為什麼佛法不興?

佛教帶來人世的無常嗎?

佛教是出世的嗎?

佛度眾生了嗎?

贊成安樂死嗎?

為何佛講經要先顯神通?

佛教反對世間的學識嗎?

可不可以吃蛋?

釋迦佛真的覺悟了嗎?

動物是天生被人吃的嗎?

釋迦降生就會走路嗎?

穿袈裟的都是僧嗎?

有沒有世界末日的審判?

為何少有出色的佛教音樂家?

為何重視佛教兒童文學?

為什麼要做素雞鴨?

可以替家人捐贈器官遺體嗎?

非信佛教不可嗎?

佛教對中國有何貢獻?

明日的佛教往何處去?

為什麼有人不喜歡念佛?

汽車內懸掛佛像保平安嗎?

佛教徒是完人嗎?

 

 

 

    發了願做不到算妄語嗎?

  1. 「發願」對佛教徒來說,是极其重要的事,它是修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可以這麼說:在佛教中找不到一個不發願的菩薩;也沒有不發願而能成佛的例外。
      因此,發願是為修行「立下志向」,是今天的「我」跟來日的」彼此訂定契約:我以後一定要做到何種地步?要實現什麼樣的理想?
      萬一沒有做到怎辦?這還用問嗎?繼續努力就對了嘛!
  2.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听聞佛法,受到佛法的感動,自然而然地就會發願(立志):動修佛道、研究經典、斬斷煩惱、普度眾生(以上就是「四弘誓願」)。
      志向,雖是苦海人生的導航,卻不一定在今生今世就能完成。所以佛教徒在「迴向偈」中,才會這麼說:「世世常行菩薩道」。既然在以後的日子還要持續有恆,努力實現這個「志願」,如何算是妄語呢?
  3. 《華嚴經》有<普賢行願品>,內容是介紹一個願力無窮的普賢菩薩,曾經在佛前發誓要貫徹十大志願1禮敬諸佛2稱贊如來3廣修供養4忏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徊向。(參閱:竺摩法師—《普賢十願講話》;《貝葉之香》第178頁到第194頁)
      普賢所發的十願,固然驚天動地,但這卻是一項長遠的事業,迄今仍然孜孜不倦,努力加以貫徹。如此說來,普賢菩薩雖然壯志未酬,但是他又何曾說謊、欺騙過眾生?
      所以我們必須認請這件事:一個人只要不退初心(不違背自己立下的志願),仍然繼續不斷地工作,雖然一時未能實現自己的諾言,他就不算是妄語。
  4. 「信、願、行」是往生西方世界的三要件,號稱為「淨土三資糧」。而「願」介於信與行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相信淨土的存在與彌陀的慈悲之後,必須透過「發願往生」,才會真正地付之實行。
      發了願,只是向彌陀表明自己的信心與願望:我相信有西方,我渴望早日往生那兒,跟隨許多的佛、菩薩一起修行;並不是發了願就能立刻往生极樂世界。再說念佛的一心不亂境界,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念佛既是點滴的功夫,那麼一時不能實現「往生」的願望,怎算是妄語?

回標題

 

 

 

非閉關不可嗎?

  1. 閉關,根據《禪餘內集》的說法,是為了「守寂」和「學道」。也就是想暫時避開喧囂的人群和鼎沸的市聲,自己嘗試過一段平靜安寧的日子─或深入經藏;或修禪打坐;或念佛觀想,以期獲得境界的提昇,智慧的開展,定力的增進。

  2. 閉關,又叫掩關。據說佛陀在世時,並沒有閉關的風氣;在中國也到了元、明的時候,才有佛教徒閉關修行。既然閉關不是佛所提倡的修行方法,那麼一個佛教徒要不要閉關,那是他個人的事,佛教並沒有硬性強迫出家或在家眾,非要閉關不可。(參見:東初•聖嚴─《學佛群疑》第117頁)

  3. 常常聽到有人這麼說:「某某法師或居士很有修行!」我好奇地問他:「何以見得?」他就用深信不疑的口氣說:「因為他閉關了好幾次,每一次都長達三年。」
      我聽了百思不解,心想:「這閉關的師父或居士,他到底有沒有修行(境界高不高),我並不敢妄下定論;但是有時閉關與修行境界的高低,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換句話說:「沒閉關過的人,不一定沒有修行;閉關過的人,也不見得就有修行。」

  4. 如果不懂得閉關修行的要領─像:參禪的要掌握參禪的方法;看經閱藏的要熟悉研究經藏的門徑。此外,自己的功力要深、基礎要穩,才能受用。否則盲參瞎坐,胡掀亂看,閉關的次數再多、時間再長,又能帶給閉關者什麼樣的利益呢?

  5. 閉關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磨鍊上求下化的毅力、決心、智慧與願力。所以千萬不要把「閉關」理想化、偶像化;更不必跟隨別人一窩蜂,盲目地閉關,而只為了沽名釣譽。
      提醒大家一句:聽到別人閉關,不必毀謗他;也不必胡亂稱羡與歌頌。先看看他的修養、境界、道行─是否比以前更進步了,再下結論也不遲呀!

回標題


 

出家人吃閒飯不做事嗎?

  1. 有些人看到出家的師父們,整天參禪打坐、講經說法,似乎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所以就批評他們:吃閒飯,不做事。
      事實又如何呢?出家人只是不願做爭名逐利的「俗事」─只為自己的利益、前途打算;卻心甘情願一頭栽進弘法利生的「佛事」中─服務、犧牲與奉獻、接引眾生學佛,指導眾生邁向光明、幸福之路。(註:不是指狹義的「佛事」─替死人念經、辦喪事。)

  2. 有人還是會說:「出家人只會動動嘴巴講佛法?哪算做事?」請問:老師們是不是也只動動嘴巴講課?卻沒有人批評老師們不做事。如此,又怎能厚此薄彼,說出家人不做事呢?
      如果有人硬要說:「出家人閉關、打坐,絕對不能算『做事』!」請問:牛頓、愛迪生關在實驗室,以及笛卡爾、康德等大哲學家,經常冥想沉思,算不算做事?如果你不懷疑他們是在做事,那又何必苛責慈悲的出家人呢?

  3. 一個標准的出家人,以一生的時光力行「菩薩道」;修「戒定慧」三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洒」五戒與「身口意」十善;同時要奮發起精神,堅定起意志,立下「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等四大弘願。
      你說:出家人吃閒飯不做事嗎?

  4. 梁任公先生說:「我們的生活便是事;起居、飲食也是事;言談、思慮也是事。」既然如此,像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怎會是吃閒飯呢?玄奘翻山越嶺,西遊取經,怎會是不做事?
      佛學是離不開人生,修行更是離不開生活。前面第3項說的:修三學、行六度、守五戒、行十善、貫徹四弘誓願等,算不算做事?這些工作不但是「事」,而且是「大事」,出家人所做的,都是任勞任怨、護國濟世的偉大事業。

回標題

 

 

人為什麼喜歡談神通?

  1. 談神通的人,通常談得口沫橫飛,興高采烈,好像他曾經親眼目睹似的;要不然就是故作神秘狀,好像天機不可泄露—用來抓住聽者好奇心。說穿了,只是唯恐天下不亂,藉助鬼神之威提高自己的身價,造成別人誤認他自己也非泛泛之輩的假象。

  2. 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拿神通來大談特談,比較不容易自暴其短。加上神通屬於不可「求證」的層次,可以任意虛構,編導;也比較不容易露出破綻,不致於讓自己下不了臺,由於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所以喜愛此道的人,也就不在少數了。

  3. 講一些虛無縹渺的神通,比較容易迎合眾生「求新、求變」的心理。一旦眾生相信他會大顯神通;或佛、菩薩經常在他的寺院顯現神蹟,眾生在讚嘆。仰慕之餘,還怕他們不會口耳相傳,爭相前來膜拜、捐獻嗎?

  4. 用神通來吸引眾生,比起用佛法來覺悟群生,不但簡單省事,而且效果顯著。比如說:講達摩祖師的「一葦渡江」,當然比解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簡單;描述觀世音菩薩「現身雲端」,也一定比說明菩薩如何「返聞聞自性」,以求得「耳根圓通」要吸引人。(後者語譯,見:天華•圓香—《大佛頂首楞嚴經》第137~139頁)
      我們當然承認:談神通是度眾生的方便。這一點我們不敢否認,問題是天天談神通,則既不是方便,而是太隨便了。

  5. 如果我們不怕得罪人的話,立刻就可以寫下几點結論:
      (1)一味講神通的人,一定是個愉懶的人—對佛法不肯專心讚研。他咬住神通作為自己的避風港,可以不必讓人拆穿他對佛學的無知,也可以省去諄諄教導的力氣。
      (2)全心全力、大談特談神通的人,潛意識中必然殘留著「自抬身價」的企圖,動機十分可議。
      當今末法時代,為了突顯佛法的特色與精神,佛弟子們應該把神通暫時拋在一旁,大家同心協力來研究佛學,以啟迪正知正見,重振佛教的聲威。(因為神通的假象,外道也能大吹特吹,而佛教徒基于「不妄語」的戒條,絕不敢自欺欺人。如此,外道談神通可以毫無顧忌—說得天花亂墜。乍看之下,好像佛教技遜一籌,無知的眾生也就因此被誤導了。) 

回標題

 

佛教需要點傳師嗎?

  1. 「點傳師」屬於某些宗教的專職傳教的人員,依據它們的說法:傳法(點傳)的工作,不是人人能做(傳)的,也就是說:沒有點傳師的「點玄關」與「傳口訣」,任何人都不能得救。
      就佛教來說,每個教徒都肩負著弘法利生的重責大任,所以佛教不必仰賴所謂的點傳師,任何懷有弘法熱忱與利生悲願的人,都可以加入傳教的行列。僧俗的合作無間,自早就是佛教的优良傳統—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代,當時的弘法團體就已包括七眾弟子。(見:《續學佛百問》第167頁—<佛教徒有几種?>)

  2. 佛教反對權威,不信神權,不承認誰不與眾不同的特權,可以站在人與神(造物主)之間作媒介;而只承認「以法為師」。「法」,就是「真理」、就是「規則」。「方法」,像:懂得冷凍製冰的方法,任何人可以在家裡自製冰棒,何必跑到特權把持的「專買店」—飽受剝削呢?

  3. 佛教是以「平等」、「慈悲」立教的,因此危急的時候,人人都可以救人,不必等到特定的某人前來,才由他伸出的援手。就像:有人落水,救生刻不容緩,否則這人早已溺斃。
      有人對此提出異議,他們的理由是:拯溺的工作需要「救生員」,而點傳師就像救生員,因為他懂得救生的技巧。
      這種辯詞,乍看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是縱使在沒有救生員的地方,任何人也都可以加入救生的工作。像:拋下的救生圈、繩子、木板、劃來小舟、開來直升機等等,不一而足;而無可否認的,這些救急的措施確實也十分有效。
      還有一點不得不指出的:許多善游的人,他們的職業卻不一定是救生員。所以每一次發生海難或溺水事件,救人上岸而本身卻不是救生員的,仍然占了大多數。

  4. 據說:不是點傳師而對人說法、傳法,就會慘遭九雷轟頂,永不超生。佛教堅決反對這種說法,因為佛教是崇尚民主、自由的宗教,從不恐嚇,威脅眾生;佛教認為能夠發願度眾生,正是難能可貴的善行,諸佛菩薩高興都來不及了,哪會受到處罰?再說佛教根本否定有神(或佛、或任何造物主)會處罰人,因為人是自己的主人,不受任何權威教主的擺布與控制。

  5. 佛教不需要享有特權的點傳師,佛教需要的是具有正知正見,足以分辨「神與佛有何不同」的弘法人才。更需要一眼就能看穿:誰是剽竊佛法、混淆佛法、利用佛法的附佛外道;進而加以徹底的導正、澄清與驅離。以免正法搖搖欲墜,人天失去耳目,那才是眾生真正的悲哀呢。

回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