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因」是指:萬事萬物的起頭或開始,而在這個起頭或開始之前,並沒有其他的「因緣」或「條件」的醞釀。也就是說:「這個起頭或開始,它是個別獨立的;它是偶發突然的;它是無中生有的。」
天底下有沒有第一因呢?除非你相信宇宙間有「無因之果」,否則就不能承認有第一因的存在。
佛教講因果,因果關係是科學所嚴格講究的。一件事如果違反因果法則,它就是違反科學的。違反科學的事,它就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教為什麼堅決反對第一因的成立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天底下根本就沒有「第一因」,這第一因是無知的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為什麼說它是「無知」的產物呢?因為相信第一因的,往往是欠缺「理性」的人;而欠缺理性─就是欠缺邏輯推理與思考的能力。想想看;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它必備的條件才行。如果因緣未能具足,那麼這件事就不可能成立。
有人舉《大學》書中的:「事有終始」,來證明有「第一因」─有開始或起頭的存在。這樣的舉證,其實是似是而非的,因為「事有終始」,指的只是:「一件特定事項的開始與結束」而言。
舉個例來說明:
菩提大學的園遊會,從早上八時揭幕(開始),一直舉行到下午五時結束。園遊會就是一件「特定事項」,所以才有八時的「開始」,與下午五時的「結束」。
想通了沒?開始只是一種「方便的假設」,並不是真正的有「開始」這件事。為什麼呢?因為園遊會的開始,包含了許多的條件,像:時間、地點、人物…等等,而且這些眾多因緣都是缺一不可的。
底下再作逐項說明:
(甲)時間─八時揭幕的「開始」,其實是七時五十九分五十九秒的「結束」;而五十九秒又是五十八秒的「結束」…。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如果沒有底面的七時五十九分五十九秒,哪會有八時的揭幕?而如果沒有更前面的五十八秒,又哪會有五十九秒…。依此類推,可以向前追溯到無窮無盡,也就是根本就找不到「獨立存在的時間」─所謂開始的第一秒。(參見:《續學佛百問》第149頁〈人從那裡來?〉本書第175頁〈佛教對死的看法如何?〉第2則)
(乙)地點─沒有菩提大學的設立,就不會有這次的園遊會;談到菩提大學的設立,又勢必牽涉到千千萬萬的因緣,像:由誰發心創辦的?何時買到土地的?政府為什麼核準成立?這些看似個別獨立的因緣,其實又可以再衍生無盡的新因緣來…。
(丙)人物─沒有創校的校長、任教的老師和就讀的學生,菩提大學就不能存在。這裡只提「校長」一項來談:沒有校長的父母,就不會有校長的誕生,也就不會有學校的創立;而校長的父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當然是由他們的祖父母生下來的…。如此又可以推之久遠,到達無窮的世代。
好了,綜合以上的(甲)、(乙)、(丙)三項因緣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一項事實:「開始」只是對一件特定事項的方便假設,是人類的有限心理所想像出來的(佛教叫「所知障」),根本就沒有真實存在的「第一因」─開始。(參見:《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二章第六項〈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佛教否定第一因,自然也就反對「造物主」,因為造物主是「先天地而存在」,而且是「自己存在的」,這也就違反了前面第二項的科學法則。
有人提出質疑說:人的構造、功能如此神奇、複雜,怎有可能不被神(上帝、老母等)所創造呢?也就是說:只有萬能的神才能造出「人」這樣完美、神奇的傑作。
反駁這種論調並不難:如果連「人」都不能不被創造;那麼比「人」更高級、更神奇的「神」,又怎能不被比神更偉大、更厲害的「東西」所創造呢?
如此說來,神不能說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第一因」,豈不是不說自明?(參見:《續學佛百問》第149頁〈人從那兒來?〉)